支持保育物种
大熊猫

资助大熊猫保育研究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物种,独特的黑白毛色与稀少数量奠定了其国宝地位。它们的主要食粮都是竹子,包括竹叶、竹茎和竹笋。由于竹子的养份低,成年大熊猫一天要吃12至38公斤竹子才有足够的能量去应付日常活动。大熊猫是独居动物,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因此除了交配季节,野生的成年大熊猫之间甚少交流。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影响遍及国内83%的大熊猫栖息地,其中超过500平方公里(面积相等于2,630个香港维多利亚公园) 被毁,包括位于卧龙的繁育及研究中心以及多个野外监测站。另外,大熊猫的栖息地因人类活动而减少或被分割,令它们难以迁往其他竹林寻找食物或交配对象,威胁着大熊猫的存活。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深知大熊猫保育的重要性,多年来都将大熊猫列为重点保育物种,至今已投入超过港币3,000万元,支持超过90个与野生大熊猫相关的保育研究、自然教育及能力建设项目。保育基金多年来亦致力修复多个大熊猫栖息地、人工恢复竹林等,总保护面积超过375平方公里。保育基金在2017年7月成立的「大熊猫基地震后重建基金」是其中一个重点资助大熊猫的保育项目。

保育基金的资助项目亦培训了国内超过1,100名前线人员,协助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提升管理水平及推动可持续保育措施,并设立3条大熊猫廊道,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影响,并直接推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牧,进一步保护了大熊猫的天然栖息地。

保育基金近期支持推动大熊猫保育研究的创新研究项目包括由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李彬彬博士带领、为期近6年(2018年至2024年)的项目调查了放牧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放牧。另一个现正进行、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教授带领的项目旨在深入了解被放归的大熊猫如何适应野外生活。尽管野化放归之路尚算顺利,但针对大熊猫适应过程的行为研究仍然缺乏。這項研究能夠追蹤被放歸大自然的大熊貓的覓食策略和去向,並與野生大熊貓進行比較,進而分析目前現有放歸模式的成功經驗與存在的問題,並回饋到放歸工作的管理中,為大熊貓或其他瀕危物種的放歸提供借鑒。

保育基金会继续致力推进大熊猫保育,随着海洋公园大熊猫动物保育大使的到来,我们展望能通过积极推动教育和社区参与计划,提升公众对这个独特物种的理解和爱护,同时希望各界继续捐款支持,令我们的保育工作得以延续下去。

你可以加入成为我们基金之友会员, 获取最新基金动态和保育资讯 :

https://www.opcf.org.hk/tc/friends-of-the-foundation

想认识了解更多有关大熊猫保育的资讯,请按此

请即捐款支持大熊猫保育工作,携手保护亚洲野生生态长久繁盛丰饶!

捐款
  

以信用卡 (VISA或MASTER) 即时捐款。

每月捐款于每月15日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