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保育物種
大熊貓

資助大熊貓保育研究

大熊貓是中國獨有物種,獨特的黑白毛色與稀少數量奠定了其國寶地位。牠們的主要食糧都是竹子,包括竹葉、竹莖和竹筍。由於竹子的養份低,成年大熊貓一天要吃12至38公斤竹子才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日常活動。大熊貓是獨居動物,有自己的活動領域。因此除了交配季節,野生的成年大熊貓之間甚少交流。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影響遍及國內83%的大熊貓棲息地,其中超過500平方公里(面積相等於2,630個香港維多利亞公園) 被毀,包括位於臥龍的繁育及研究中心以及多個野外監測站。另外,大熊貓的棲息地因人類活動而減少或被分割,令牠們難以遷往其他竹林尋找食物或交配對象, 威脅著大熊貓的存活。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深知大熊貓保育的重要性,多年來都將大熊貓列為重點保育物種,至今已投入超過港幣3,000萬元,支持超過90個與野生大熊貓相關的保育研究、自然教育及能力建設項目。保育基金多年來亦致力修復多個大熊貓棲息地、人工恢復竹林等,總保護面積超過375平方公里。保育基金在2017年7月成立的「大熊貓基地震後重建基金」是其中一個重點資助大熊貓的保育項目。

保育基金的資助項目亦培訓了國內超過1,100名前線人員,協助大熊貓自然保護區提升管理水平及推動可持續保育措施,並設立3條大熊貓廊道,減少棲息地破碎化帶來的影響,並直接推動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面禁牧,進一步保護了大熊貓的天然棲息地。

保育基金近期支持推動大熊貓保育研究的創新研究項目包括由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助理教授李彬彬博士帶領、為期近6年(2018年至2024年)的項目調查了放牧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並探討可持續放牧。另一個現正進行、由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教授帶領的項目旨在深入了解被放歸的大熊貓如何適應野外生活。儘管野化放歸之路尚算順利,但針對大熊貓適應過程的行為研究仍然缺乏。這項研究能夠追蹤被放歸大自然的大熊貓的覓食策略和去向,並與野生大熊貓進行比較,進而分析目前現有放歸模式的成功經驗與存在的問題,並回饋到放歸工作的管理中,為大熊貓或其他瀕危物種的放歸提供借鑒。

保育基金會繼續致力推進大熊貓保育,隨著海洋公園大熊貓動物保育大使的到來,我們展望能通過積極推動教育和社區參與計劃,提升公眾對這個獨特物種的理解和愛護,同時希望各界繼續捐款支持,令我們的保育工作得以延續下去。

你可以加入成為我們基金之友會員, 獲取最新基金動態和保育資訊 :

https://www.opcf.org.hk/tc/friends-of-the-foundation

想認識了解更多有關大熊貓保育的資訊,請按此

請即捐款支持大熊貓保育工作,攜手保護亞洲野生生態長久繁盛豐饒!

捐款
  

以信用卡 (VISA或MASTER) 即時捐款。

每月捐款於每月15日過數。